电车低价时代并未完全结束,但正呈现出一些新变化,部分车型价格有回升趋势,市场逐渐向价值竞争转变。具体分析如下:政策与企业策略推动价格回升:2025年5月底,工信部与中汽协联合发文反对“无底线价格战”,强调“没有赢家”,这促使车企重新审视价格策略。7月1日,比亚迪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结束限时优惠政策,涉及王朝网、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,最高5.3万元的补贴戛然而止,这一动作被视为行业“价格战中场休息”的信号,也可能带动其他车企调整价格策略,推动电车价格回归理性。市场竞争从价格转向价值:随着汽车市场日益成熟、产品选择愈发多元,消费者购车观念逐渐转变,不再单纯追求低价,而是更关注品牌的技术积淀、制造工艺、售后服务等长期价值维度。车企也意识到,价格战虽能带来短期销量增长,但无法长期维持,只有通过提升产品价值,才能在市场中立足,这使得低价竞争不再是市场主流。成本降低仍有低价空间:电池成本是电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,碳酸锂等关键原料价格大幅下降,2025年其价格已降至每吨8万元,电池成本降幅超过40%,高盛预测到2026年电池成本相比2024年还将进一步下降50%,这为电车价格下调提供了空间。此外,技术进步促使老款车型降价清仓,也会拉低电车整体价格。市场分层明显,低端车型仍有低价产品: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车呈现技术迭代催生价格分层的特征。高端车型因搭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而溢价显著,如比亚迪汉L EV顶配版售价或突破35万元;中端车型价格相对稳定;而低端车型则通过让利争夺县域市场,如五菱宏光MINI EV“下乡版”降至3.98万元,长安Lumin降价0.5万元至3.29万元,比亚迪海鸥智驾版5.58万元起售,可见低价电车在特定市场仍有需求和生存空间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