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市场的结构性活跃趋势有望延续,这一判断基于宏观政策支持、产业升级动能、资金配置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共振。以下从核心逻辑、行业机会、风险提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 一、结构性活跃的核心支撑逻辑1. 政策驱动的产业分化深化 近期政策聚焦「新质生产力」和「反内卷」两大主线,推动资源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。例如,「科创十六条」明确支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,而「并购六条」则通过资产重组引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。中信建投指出,政策支持、技术迭代及需求放量三条主线将持续催化「新机智药」(新消费、人形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创新药)等板块的景气度。此外,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「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、更加给力」,财政发力方向明确指向基建、科技等结构性领域,为市场提供长期动能。2. 盈利分化与资金再平衡 中报预告显示,新赛道企业盈利预喜比例显著高于传统行业。例如,电子、通信等科技板块净利润增速普遍超过30%,而煤炭、商贸零售等传统行业盈利同比下滑。这种分化促使资金从低增长板块向高景气领域迁移。北向资金在2025年Q2净流入604亿元,重点加仓新能源(+129亿元)、医药(+114亿元)等赛道,减仓家电(-127亿元)、食品饮料(-113亿元)等消费板块。7月31日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195.8亿元,电力、软件开发等政策受益行业成为主要流入方向。3. 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开启 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,美债利率中枢下移为新兴市场提供估值修复空间。高盛预测,2025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速将达7%,合理市盈率有望回升至11倍。同时,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宽松,央行通过互换便利(SFISF)、股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,预计全年增量资金规模或达2万亿元。这种「全球宽松+国内加码」的组合,为结构性行情提供了充裕的资金环境。 二、重点配置方向与产业机遇1. 科技突围: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AI算力与国产替代:英伟达H20芯片恢复对华销售缓解算力短缺,国内服务器厂商订单同比增长超50%。沪电股份等PCB企业受益于AI服务器需求爆发,产能利用率超95%。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:中芯国际8/12吋产能满载,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30%。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受益于晶圆厂扩产周期,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增长40%。 人形机器人:宇树科技启动IPO辅导,优必选等厂商加速商业化落地。核心零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、双环传动订单量同比翻倍。2. 消费韧性:政策提振与场景创新 免税与高端消费: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同比+40%,王府井等企业受益于牌照扩容。茅台、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库存降至合理水平,批价企稳回升。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:特斯拉FSD国内落地加速,小鹏、蔚来等车企销量同比增长超80%。德赛西威、华阳集团等Tier1供应商订单量显著增加。 银发经济:适老化智能设备渗透率快速提升,鱼跃医疗、翔宇医疗等企业在康复器械领域市占率超20%。3. 资源与周期:供给优化与高股息 有色金属:铜、锂等AI芯片关键原料需求旺盛,紫金矿业等企业受益于量价齐升。美联储降息预期下,贵金属板块避险属性凸显。 电力与公用事业: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开工,中国核电等企业获北向资金大额增持。煤电企业受益于电价市场化改革,股息率普遍超过5%。 钢铁与建材:基建投资加速带动需求,宝钢股份、海螺水泥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能结构。 三、风险提示与策略建议1. 外部不确定性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存在反复风险,若平均关税提升至20%,可能拖累全球GDP增速0.3个百分点。此外,地缘冲突升级可能影响能源、半导体等关键产业链供应。2. 内部政策节奏 房地产销售回暖不及预期可能加剧信用风险,需关注专项债收储存量商品房等政策的实际效果。若PPI持续负增长,可能抑制企业补库意愿,延缓盈利修复进程。3. 市场波动与估值 部分科技板块估值已透支未来增长预期,例如AI算力企业动态市盈率普遍超过50倍。需警惕中报业绩不及预期引发的回调风险。建议采取「核心+卫星」策略,以低估值高股息资产(如银行、公用事业)为底仓,同时配置景气度上行的科技、消费龙头。 四、结论当前市场的结构性活跃本质是「政策引导+产业升级+资金迁移」三重逻辑共振的结果。在宏观经济「弱复苏」背景下,政策支持的科技、消费等新赛道仍将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。投资者需紧扣「反内卷」政策落地节奏,重点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的细分领域,同时警惕外部冲击和估值分化风险。随着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开启,A股有望从「流动性驱动」转向「盈利驱动」,结构性行情的持续性值得期待。
|
|